关注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
专业儿童康复医院 专注儿科疑难病

网站首页

在线咨询

联系我们

门诊时间
门诊医生
就诊导航
预约挂号
就医流程
交通方位
疾病科普

当前位置: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官网 > 疾病科普 > >

孩子总做怪动作?当心抽动症早期征兆别忽视!
作者:广东六一儿童医院  发表时间:2025-03-26 10:58
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开设线上预约挂号,如有更多疑问可点击热线咨询或关注
广东六一儿童医院生长发育科”公众号,广东六一儿童医院专家团队为您健康保驾护航。

广东六一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儿科疑难病的公益性儿科医院,在治疗儿童多动症、抽动症、自闭症、矮小症、语言发育迟缓、性早熟、遗尿症、智力低下、脑瘫、癫痫等方面独具优势。

孩子频繁出现眨眼、耸肩、清嗓子等怪动作,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。许多家长误以为这是坏习惯或故意捣蛋,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本文从识别征兆、情绪影响、家庭应对和科学干预四个角度,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,并提供实用建议。

别把怪动作当调皮

孩子无意识的面部抽动、肢体抖动,往往被贴上“多动”“没规矩”的标签。这些突然快速的动作重复出现,像不受控制的眨眼、歪嘴、摇头,其实是神经系统发出的警报。抽动症状常在紧张或疲劳时加重,放松时减轻,与故意行为有本质区别。

有些孩子会伴随喉部发声,比如清嗓、哼叫甚至突然说脏话。家长容易将这些表现误认为呼吸道疾病或品行问题,反复纠正指责反而加重症状。观察动作是否呈阶段性变化、有无规律性重复,比单纯制止更重要。

数据显示约20%的学龄儿童会出现短暂性抽动,多数在数月内自愈。但当症状持续超过一年,涉及多个部位动作和发声,就需要专业评估。记录孩子异常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场景,能为医生判断提供关键依据。

情绪是隐形推手

压力、焦虑等情绪波动会像放大器般加重抽动表现。考试前的频繁眨眼,被批评后的耸肩加剧,都显示心理状态与症状的紧密关联。不少孩子先出现情绪障碍,后发展为抽动症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家长过度关注症状本身,可能让孩子更紧张。有个男孩每次抽动都会被父母提醒“别动了”,结果症状反而从每天几次发展到每小时几十次。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情绪需求上,比盯着动作更有效。

创造低压环境能显著改善症状。规律作息、减少电子屏幕时间、增加户外活动,相当于给神经系统做舒缓按摩。当孩子出现抽动时,一个拥抱比“别这样做”的指令更有安抚作用。

家庭是重要防线

家庭成员的反应方式直接影响症状发展。有位父亲发现,当他停止纠正女儿的皱眉动作,转而陪她玩橡皮泥时,症状发作时间缩短了一半。这种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,能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。

建立症状日记很有必要。记录发生时间、持续长度、当时环境事件,能发现潜在诱因。某个家庭通过记录发现,孩子每次写作业超1小时后抽动加剧,调整学习节奏后症状明显缓解。

统一全家应对策略很关键。爷爷奶奶觉得是“坏毛病要管”,妈妈主张顺其自然,这种分歧会让孩子困惑。定期家庭会议沟通观察结果,制定一致的态度和方法,才能形成支持合力。

科学干预有方法

当症状影响社交或学习时,专业帮助很重要。行为疗法中的习惯逆转训练,教孩子用对抗反应替代抽动动作,就像给失控的刹车系统装上备用装置。临床数据显示,这种方法能使60%的患者症状减轻。

药物治疗并非首选,但对严重病例有调节作用。新型神经调节剂像精准的化学剪刀,能修剪异常放电的神经回路。用药需严格评估风险和收益,配合定期复诊调整方案。

融合多种方法效果更佳。有个案例结合了行为治疗、家庭环境调整和学校干预,三个月后孩子的书写抽动消失,课堂专注力提升。早期综合干预就像在幼苗歪斜时及时扶正,避免长成难以矫正的曲枝。

孩子的怪动作是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呼救信号。抽动症不是性格缺陷,也不是教养失败,而是需要被理解的神经系统差异。及时发现这些征兆,就像抓住黄金矫正期的风筝线。

用耐心代替责备,用观察代替判断,才能帮孩子找回身体的控制权。记住,适当的干预加上温暖的支持环境,大多数孩子都能像褪去茧衣的蝴蝶,逐渐摆脱症状的束缚。

广东六一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儿科疑难病的公益性广东儿科医院,是中国关工委事业中心“六一健康快车”项目医院,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广州临床基地,中国“儿童心理障碍防治联盟”核心成员单位。

医院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130-136号
医院电话:020-61886161
备案号:粤ICP备17147764号-2